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18-09-18 浏览次数:348 类型:期末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下面语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巴尔千半岛有绵长的海岸线、神秘宁静的古城、鳞次栉比的建筑,是一片风光旖旎的土地。 B . 中国在塔吉克斯坦有不少援建的工程项目,“中国质量”和“中国速度”在当地有口皆碑 C . 互联网改变留学勾通方式,拉近留学生与家人的距离,给留学生活带来了更多便利与欢乐。 D . 甘孜“山地旅游节”顺利开幕,希望各位专家不吝赐教、实地指导,助推四川旅游发展。
  • 2. 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了全力做好高考期间道路交通安全,交警部门制定了专门方案,确保道路畅通,让学子安心应考。(在“交通安全”后面加上“管理工作”) B . 以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模式的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打造精品服务平台。(删去“能否”) C . 亮相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国产人工智能机器人,从生产、设计到研发都在青岛完成,现已实现量产。(将“生产”调到“研发”后) D . 麝香追风膏的主要成分是由麝香、独活、海风藤等配制而成,具有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将“功效”改为“疗效”。)
二、<b >句子默写</b>
  • 3.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1)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诗经·蒹葭》)
    2. (2) 知不足,;知困,。(《礼记·虽有嘉肴》)
    3. (3)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的呐喊,表现出诗人的崇高理想和济世情怀。
    4. (4) 满面尘灰烟火色,。(白居易《卖炭翁》)
    5. (5) 请把李白的《送友人》默写完整。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三、<b >字词书写</b>
  • 4.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那种熙熙然庭院的jìng mù,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②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 xiù shǒu páng guān

    ③当它为灿烂阳光所yíng rào,为音乐所振奋,或被嵌入圆柱式大厅时,会是怎样的情景。

    ④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 nù bù kě è

四、<b >综合性学习</b>
  • 5. 请从下面10组短语中选择6组,组合成一副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对联。

    ①挑灯苦读        ②一朝决胜    ③学海泛舟    ④十年寒窗   ⑤双亲期盼

    ⑥乘风破浪        ⑦展雄才      ⑧不畏难      ⑨志凌云     ⑩立壮志

    上联:

    下联:

五、<b >文言文阅读</b>
  • 6.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渔人甚

      如外人

      ③便还家

    2.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描摹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是写景妙笔,造语工丽,形象生动。 B .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体现了桃花源人民的淳朴热情、好客. C . 文章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按发现桃花源一进入桃花源一拜访桃花源一三访桃花源的顺序来讲述故事。 D . 和平安宁的桃花源与战乱频繁的现实世界形成对比,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 7.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是冬,契丹果大入。急书一夕凡五至,准不发,饮笑自如。帝大骇,以问准。因请帝幸澶州。曰:“若大驾亲征,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我得胜算矣。”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帝尽以军事委准准承制专决号今明肃士卒喜悦。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河北罢兵,准之力也。

    (选自《宋史·寇准传》)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冬/鱼之乐也 B . 以挠其谋/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C . 坚守以老师/两膝相比者 D . 乃引/乃记之而
    2.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帝 尽 以 军 事 委 准 准 承 制 专 决 号 今 明 肃 士 卒 喜 悦

    3. (3) 结合选文,谈谈为什么作者认为“河北罢兵”是准的功劳。
六、<b >现代文阅读</b>
  •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自然的语言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①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 (1) 关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受到纬度的影响,有的物候现象在南方要比北方来得早,南北差异的日数随季节而变化。 B . 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证明了自古以来经度的差异影响到物候现象。 C . 虽然海拔高低影响到物候现象,但低海拔地区并不一定比高海拔地区更利于农作物生长。 D . 通过比较同一地区的物候长期记录,科学家们发现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2. (2)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物候学有助于农业生产,它可指导农民按时播种,选择合适的经济作物,杜绝害虫侵害。 B . 开展山区物候观测,了解山区的气候、土壤等情况,可能帮助到更多山区发展农业生产。 C . 文章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介绍影响物候现象的四大因素,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D . 在说明四个因素对物候产生的影响时,文章使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3. (3) 请选择文章使用过的两种说明方法来介绍湛江的物候现象。
  • 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空位

        因为太想儿子了,他决定上城里去。

        他挑了最好的土豆装进蛇皮袋,儿子小时候最爱吃红烧土豆了。那小子,吃饭就像一头小牛。去之前他给儿子打了个电话,爸来看你好不好。儿子顿了一下说这阵子很忙。他说没事,你忙你的,我自己过来就好。

        没想到城里的公交车这样漂亮。车窗玻璃和座位都锃亮发光,车里还飘着一股淡淡的香气。他肩上斜挎着一个人造革黑包,右手提了蛇皮袋惴惴不安地踏上公交车。因为是始发站,他在司机斜眼的提示下把一元硬币投里“箱子”里。“当”,硬币掉下去了。他笑了。张望了一下,找了一个空位坐下来,他把蛇皮袋塞进椅子下面,然后将后背惬意地靠在椅背上。

        透过明亮的车窗玻璃,他看见高高的看不见顶的楼房。他感觉有点眼晕,这城里真好啊!想起自己的儿子也是城里人了,他从心里冒出自豪。

        那一年,儿子拿着大学通知书兴奋地叫:“爸,我考上了!我考上城里大学了!”他说:“好小子,有志气!爸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他起早摸黑拼命干活,为了儿子,累着幸福着。

        四年后,儿子打来电话说:“爸,我找到工作了,以后你别太劳累,我会寄钱回来的。”他笑着说:“你爸有手有脚不用你寄钱,你好好攒着,将来娶媳妇。”

        去年,儿子再次打来电话说有对象了,但是女孩不愿上大山里来。他的心里却有隐隐的失落。再一想,你个老家伙,儿子过得好你还有啥不满意的?于是又笑了。

        车子在一个站点停下来,这一站上来很多人。

        他把身子往里边的位子移了下,空出外面的位子方便别人就座。奇怪的是人们似乎都看不到那个空位的存在,宁愿费劲地站着。他纳闷地往人群望,有一个小女孩刚好转过头瞟了他一眼。这个小女孩七八岁模样,紧紧靠着她的妈妈,小小的身体因为把持不住平衡,时不时东倒西歪。妈妈努力地拉住她。

        他的心里涌起一股怜惜,赶紧站起来,冲小女孩招手,“快和你妈妈来这边坐。”

        小女孩看看他皱起了眉头。他估计小女孩听不懂他说话,就对小女孩的妈妈叫:“喂,快带你的孩子来这边坐。”小女孩再次看了看他,目光带着犹豫。女孩妈妈低下头轻声说:“宝宝坚持会儿,瞧那人多脏啊!”

        他的脸腾地红了,自己真的有那么脏?他低下头开始检视自己,脚上一双破旧的解放鞋满是尘土;衣服,袖口上污漆漆亮光光的,隐隐散发出一股酸臭味……

        他不由自主地蜷缩身体,他想自己要是一只苍蝇倒好了,在哪个角落里一趴,谁也看不见。可他不是,他那样突兀的占着公交车的位子。

        五分钟后,他站了起来,从包里翻出一条毛巾,干净的毛巾。这是儿子买给他的,一次都没有舍得用过。他把毛巾展开仔细地将椅子擦了一遍,然后拉出椅子下的蛇皮袋往车后走去,他走过,人群自动散开,有的还捂住了鼻子。他始终低着头,他感觉后背麻麻的……

        车停了。“谢谢你,爷爷”。是和他说话吗?他愣住了。转过身看见那个小女孩一双晶莹的眸子。小女孩说:“你是个好心的爷爷。”

        那一刻他想哭,他想拥抱小女孩,他想抽自己几个大嘴巴子。他顿了顿,他笑着冲小女孩挥挥手下车了。

        他没有去儿子那儿,而是去火车站买了返程票。坐在返程的列车上,他蔫头蔫脑地看着脚下同样蔫头蔫脑的蛇皮袋,他想,要是真去了儿子那,会不会也给儿子带去难堪?也许他这次贸然进城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有删改)

    1. (1)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⑤—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2. (2) 文章多处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 (3)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他奇怪的是人们似乎都看不到那个空位的存在,宁愿费劲地站着。

      ②他蔫头蔫脑地看着脚下同样蔫头蔫脑的蛇皮袋。

    4. (4) 文章结尾写“也许他这次贸然进城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有什么深意。
七、<b >命题作文</b>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告别和煦的三月,步入炎热的六月,身边的事物在悄然变化,小草变得更绿,花儿开得更艳……告别天真的童年,迈入青春的门槛,我们也在悄然变化,我们变得更……

    请以“________变得更(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自选文体;(3)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八、<b >名著阅读</b>
  • 11. 阅读下列名著文段,回答下列小题。

        既然他已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战斗的能力,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在今天,在凄凉的明天,他用什么来证明自己不是在虚度光阴呢?用什么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呢?光是吃、喝和呼吸吗?仅仅作为一名无能为力的旁观者,看着同志们战斗前进吗?就这样成为这个队伍的累赘?该不该毁掉这个已经背叛了他的肉体?只要朝心口打一枪,一切难题都解决了!过去能够生活得不错,现在就应当能够及时结束这个生命。……他慢慢地掏出了手枪。

        “谁能想到,你会有这么一天?

        枪口轻蔑地直视着他的眼睛。保尔把手枪放在膝上,狠狠地骂了起来:“这算什么英雄,纯粹是冒牌货,老弟!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样摆脱困境,是最怯懦、最省事的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你试过去战胜这种生活吗?你尽一切努力冲破这铁环了吗?你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是怎样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把枪收起来吧,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要竭尽全力,使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

    1. (1) 联系原著填空

      令保尔产生自杀念头的原因是;后来列宁格勒来信告知,使他重拾信心,转而从事文学创作,让生活有益而充实。

    2. (2) 联系上下文,品味画线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3. (3) 联系原著,概括保尔的两种精神品质,并举例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