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外国语学校三箭分校高一月段...

更新时间:2017-02-20 浏览次数:994 类型:月考试卷
一、<b >选择题</b>
  • 1. 诗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的历史现象主要得益于(  )

    A . 学校体系的完备 B . 商品经济的活跃 C . 文学艺术的昌盛 D . 科举制度的推行
  • 2. 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

    A . 皇权受到制约 B . 君主专制强化 C . 世袭制度消亡 D . 地方权力削弱
  • 3.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雄图……,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肯定了(  )

    A . 分封制 B . 郡县制 C . 三公九卿制 D . 科举制
  • 4. 从秦汉到明清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了(  )

    A . 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消除 B .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C . 地方机构权力的加强 D . 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弥合
  • 5. 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 . 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B . 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 . 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 . 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
  • 6. 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 . 参与决策 B . 上传下达 C . 伴读陪写 D . 谋划战事
  • 7. (2015高一上·周口期中)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

    A . 分封制和郡县制 B . 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C . 分封制和宗法制 D . 宗法制和郡县制
  • 8.

    请根据下述图片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反映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 B . 反映了秦、唐、元、明四朝中央机构的设置情况 C . 反映的趋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断加强与完善 D . 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 9. 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  )。
    A . 世代相袭 B . 考试选拔 C . 地方推荐 D . 皇帝任命
  • 10. 中国古代历史上,君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下列选项中,体现封建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有(  )

    ①秦朝设置御史大夫

    ②唐朝实行三省制

    ③元朝实施行省制

    ④明朝设立内阁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
  • 11. 孙中山在谈到科举取士时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中山认为(  )

    A . 举荐制度在历史上没有进步性 B . 唐宋考试制度过于严厉推行难度较大 C . 明清八股取士制度值得推崇 D . 科举考试是我国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 12. 宋代时,“中书门下”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当时,“中书门下”属于(  )

    A . 枢密院长官驻地 B . 三司的行政衙门 C . 宰相的办公机构 D . 独立的监察机构
  • 13. 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可见县邑制的出现(  )

    A . 完成了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 B . 维系了君臣间的宗法关系 C . 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 . 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
  • 14.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有个军机大臣和坤,号称“贪污之王”,他一定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清朝设置的军机处(  )

    A . 发生在顺治时期 B . 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C .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程度 D . 限制了皇帝的权力
  • 15. 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就统兵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就回朝任宰相、尚书等高级文职。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方略是(  )

    A . 强干弱枝 B . 分散军权 C . 重文轻武 D . 守内虚外
  • 16. 唐代三省制实现了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通过文书的起草、审核和执行的运作流程来实现权力的分割与制约。据此可知,唐代三省制(  )

    A . 成功实现了行政权力的分割 B . 保障了皇权地位的至高无上. C . 有效地制约了皇帝滥用权力 D . 提高了行政机构的办事效率
  • 17. 《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  )

    ①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②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都趋于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③秦朝统治者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④为防止分封的弊端,所有官员通过考试方式产生

    A . 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 18.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周初的这一做法(  )

    A . 有利于维护等级秩序 B . 容易形成割据混战 C . 有利于稳定政治统治 D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19. 《史记·商君传》:“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这则材料不能反映(  )

    A . 秦设县制是针对扩大的疆域而实行有效管辖 B . 中央集权制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存在了 C . 建都咸阳体现了秦国的强大 D . 秦王统一中国定都咸阳
  • 20. 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②③
  • 21. 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此大臣主张(  )

    A . 建立一省制提高行政效率 B . 废除宰相制以强化皇权 C . 实行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立 D . 加强中央集权
  • 22. 自秦以后,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古代中枢权力机构也不断发生变化,其中为分割宰相兵权而设立的机构是(  )

    A . 枢密院 B . 中书省 C . 三司 D . 内阁
  • 23. 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 与商贵族共掌天下 B . 拉拢并控制商贵族 C . 巩固中央集权体制 D . 确立自己的专制权威
  • 24. (2016高一上·河北月考) 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  )

    A . 颁布《秦律》,依法治国 B . 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C . 丞相掌握大权 D .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
二、<b >材料分析题</b>
  • 25.

    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由于圈情不同,各国的政治制度各有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左:“皇帝信玺”。右:秦朝主要郡所示意图。

    材料二: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三:下表是史学家对中国古代某项制度的叙述:

    学者

    内容

    徐中约

    它鼓励社会流动并减弱阶级划分,使来自全国各地和各种生活背景的受教育者集合到政府之中,也产生了一种统一的动力。

    张岂之

    他杜绝了隋唐之前选官制度中“唯门第是准”的现象,有效地提高了封建王朝官员队伍的素质。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实行的两项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各自影响。

    2.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明清两代“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3. (3) 材料三中的“它”’指的是哪一选官制度,依据材料概述其历史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