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道德与法治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6-2017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政治...

更新时间:2017-02-22 浏览次数:914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单项选择题</b>
  • 1. 丰富多彩的情绪构成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人生有多种多样的情绪体验,其中最常见的情绪有(    )

    A . 喜怒哀乐 B . 悲欢离合 C . 喜怒哀惧 D . 悲欢爱恨
  • 2. 小明非常喜欢听同桌小亮唱歌,每当课外活动时,小明眯起眼睛听小亮唱歌总觉得是一种享受。可是有一天,小明正在解一道难题,嘹亮的歌声他却听得很烦。这种现象表明(    )

    A . 小明不是真正喜欢听小亮唱歌 B . 人的情绪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C . 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情绪产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D . 人的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 3.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做过一项试验:他从25万名小学生中挑选出1500名智商极高的男女同龄同学进行长期的追踪研究,对150名最成功的研究表明,获得卓越成就的人不仅仅因为他们具有良好的智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良好的情绪。此试验结果表明(    )

    A . 积极情绪有利于正确的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甚至超常发挥 B . 积极情绪对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C .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对人的影响是相同的 D .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只是人的生活态度不同,对人没有影响
  • 4. 紧张的期末考到了,但广州市第25中学初一某班的同学们却陷入了悲伤之中。因为在1月5日晚上,开朗又漂亮的女生Amy(化名)因早恋遭到母亲反对,加上期末考的压力,从家中8楼纵身一跃……对材料理解下列正确的是(    )

    ①消极情绪会使人对事物的判断和分析出现失误      ②消极情绪会使人失去理智,作出错误的事

    ③消极情绪一旦出现就无法控制                                  ④消极情绪如果不进行调控就会失去自己的生命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 5. 紧张的期末考到了,但广州市第25中学初一某班的同学们却陷入了悲伤之中。因为在1月5日晚上,开朗又漂亮的女生Amy(化名)因早恋遭到母亲反对,加上期末考的压力,从家中8楼纵身一跃……吸取Amy的教训,对待消极情绪我们应该(    )

    ①保持积极情绪,避免一切消极情绪       ②选择恰当的方法对消极情绪进行调控

    ③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                       ④我们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来消除消极情绪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②③ D . ①④
  • 6. 在期末语文考试中,小雷在考场上的表现(如图),

    1. (1)

      小雷的情绪(    )


      ①非常紧张,属于消极情绪           ②非常放松,属于积极情绪

      ③会影响她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   ④对她的成绩不会有任何影响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②③
    2. (2) 在这种情况下,小雷正确的做法是(    )

      A . 可以通过注意力转移法、积极的自我暗示法等调控自己的情绪 B . 在考场内大哭一场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C . 放弃这门课的考试 D . 顺其自然,任其发展
  • 7.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悲伤、抑郁时,会出现头疼、胃痛、失眠、血压增高等症状。最近,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常年处于慢性压抑之下,会使血液中葡萄糖和脂肪酸升高,患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风险加大。另外,压力还会使人体胆固醇水平上升,更易诱发心血管病。这告诉我们(    )

    A . 情绪与人的健康无关 B . 消极情绪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C . 积极情绪会增强人的机体免疫力 D . 消极情绪会影响才能的发挥
  • 8.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悲伤、抑郁时,会出现头疼、胃痛、失眠、血压增高等症状。最近,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常年处于慢性压抑之下,会使血液中葡萄糖和脂肪酸升高,患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风险加大。另外,压力还会使人体胆固醇水平上升,更易诱发心血管病。当我们出现悲伤、抑郁等不良情绪时,我们可采取的方法有(    )

    ①注意力转移法              ②积极的自我暗示法

    ③写日记发泄情绪          ④与别人打架。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 9. 美国东部时间1月20日12时5分,总统奥巴马手按林肯当年宣誓时所用的《圣经》宣誓就职,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在一旁公正。但是由于紧张兴奋,在读第一句誓词时奥巴马出现口误。奥巴马的失误启示我们(    )

    ①消极情绪会使人水平发挥失常   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使自己只处于积极情绪状态

    ③我们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④积极情绪会使人体力充沛,精力旺盛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10. 有人说:“爱读书,能延长寿命;爱下棋,能使思维敏捷;爱音乐,能增强食欲。”这些说明高雅生活情趣(    )

    A . 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 B . 有利于开拓眼界 C . 有助于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 D . 能治百病
  • 11. 一项对426例吸毒成瘾人员吸毒原因的调查表明:好奇心驱使占65%,很多吸毒者都有感慨:“是好奇心害了我,让我掉进万劫不复的深渊。”这告诉我们(    )

    A . 人人都有好奇心 B . 好奇心使我们变得高雅 C . 要正确把握好奇心 D . 吸毒使人走上不归路
  • 12. (2016七下·庆云期中) 毛泽东同志喜欢游泳,他曾经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游泳使它的身体得到锻炼,在艰苦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他仍然能够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这说明(    )

    A . 高雅情趣有利于身心健康 B . 高雅情趣有助于激发创造力 C . 高雅情趣有助于开发智力 D . 高雅情趣可以拓宽学习和活动的领域
  • 13.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说,让中学生跳校园集体舞,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锻炼身体。从中可以看出培养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途径是(    )

    A . 培养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 B . 丰富的文化生活 C . 加强锻炼身体 D .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 14. 下列行为中表现出高雅情趣的是(    )

    ①肖华只注重自己的外表,每天早晨梳头、化妆就要用半个多小时

    ②李明喜欢集邮,有时候偷撕别人信件上的邮票 

    ③林荫喜欢书法,他总是用业余时间勤加练习  

    ④寒假里,小芹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查资料看新闻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①② D . ③④
  • 15. 有一位优秀学生,从小就有多种兴趣爱好,下棋、弹琴、书法、诗词、打篮球、登山、旅游等他样样喜欢。当他以全省理科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后,他用怀念的语气说:“从小学到中学,我的兴趣爱好给我带来了很多的益处。从下棋里,我学到了大局观和均衡感;从书法里,我学到了结构和章法;从诗词里,我学到了音律美和对称美……”上述事实说明了(   )

    ①情趣源于兴趣        
    ②情趣通过兴趣表现出来  

    ③高雅的生活情趣有益于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④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对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16. 有一位优秀学生,从小就有多种兴趣爱好,下棋、弹琴、书法、诗词、打篮球、登山、旅游等他样样喜欢。当他以全省理科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后,他用怀念的语气说:“从小学到中学,我的兴趣爱好给我带来了很多的益处。从下棋里,我学到了大局观和均衡感;从书法里,我学到了结构和章法;从诗词里,我学到了音律美和对称美……”从这名同学的经历我们可以发现,学习功课和培养高雅生活情趣之间的关系是(   )
    A . 只要合理安排,是可以互相促进的 B . 是互相矛盾冲突的关系 C . 提高成绩要以牺牲身心健康为代价 D . 培养高雅生活情趣要以牺牲学习成绩为代价
  • 17. “我的很多科学成就就是受音乐启发而来的”爱因斯坦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

    A . 爱好音乐就能成为科学家 B . 高雅情趣只有通过音乐才能培养起来 C . 科学家一定是具备各种才能的人 D . 高雅情趣有利于开阔眼界和开发智力
  • 18. 不良诱惑就像小小的吸血蝙蝠,静静地靠近你,慢慢地腐蚀你,这表明,不良诱惑(    )

    A . 是无法战胜的,因而不能沾染 B . 是可以战胜的,沾染以后再改 C . 会侵蚀毒害人,必须自觉抵制 D . 会强烈吸引人,无法真正抵制
  • 19. 南海网报道,海南新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倒闭,381名工人失去工作后,4个月的工资共138万多元无法拿到。海口市秀英区法院强制依法冻结该公司款项67.8385万元,并现场向农民工发放。这表明(    )

    A .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B . 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C . 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D . 法律由全体公民共同制定
  • 20. (2016七下·庆云期中) 学生小浩,迷恋网络游戏,还经常趁父母不在家,上网浏览不健康信息。后来,模仿网络游戏中的暴力手段,持刀抢劫,将一妇女刺成重伤,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刑。此案例警示我们(    )

    ①要克服猎奇心理,抵制不良诱惑        ②要提高道德素质,增强法制观念

    ③要远离网络,避免受其侵害                ④要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21. 不少同学嗜好上网打游戏,个别同学为筹钱去盗窃、抢劫,做出了违法犯罪的事情,受到处罚。要预防违法犯罪就应该(    )

    A . 有足够的勇气,主动承担责任 B . 把自己的行为限制在违纪的范围内 C . 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D . 钻法律的空子,避免自己受罚
  • 22. 星期天,小明家来了客人。吃晚饭后他们要打麻将,刚好缺一个人,爸爸叫小明“凑个数”,赢了归自己,输了爸爸给。对此,小明不正确的做法是(   )

    A . 不去凑数,要学会拒绝不良诱惑 B . 要坚持原则,婉言谢绝 C . 告诉他们赌博的危害,说服他们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 D . 可以去凑数,星期天要好好放松一下
  • 23. 据调查,部分在校学生有过被不法分子敲诈、勒索的经历。假如遇到类似的情况,你的正确做法是(    )

    A . 以牙还牙,以暴制暴 B . 忍气吞声,自认倒霉 C . 想办法凑钱给他们,花钱买平安 D . 告诉老师、家长或拨打“110”报警
  • 24. 正在读初中的魏某曾被评为“三好学生”,但是自从结识了社会上游手好闲的“朋友”后,他开始小偷小摸,继而发展到偷盗同学家的财物,并在行窃时被当场抓获。这说明(    )

    ①青少年要依法律己                                             ②一个人如果法制观念淡薄,就很容易从一般违法发展到犯罪

    ③一般违法与犯罪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         ④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二、<b >非选择题</b>
  • 25. 走进生活情境

    情境一:李红在考试中,因为情绪紧张导致原本会的题也做不出来,最后,哭着跑出了考场。

    情境二:张军在考试时,把本属于自己强项的数学考砸了,他很难过。试卷发下来后,他认真地把答案更正了一遍,冷静分析了自己出错的原因,并记录下来,还写下了“失败乃成功之母”的话语来激励自己。试回答:

    1. (1) 从情绪作用看,情境一,二中两位同学的表现分别是什么情绪?各自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2. (2) 材料二中张军用语言来激励自己,这是采用哪种方法调控情绪?你知道,除此之外,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调控情绪的方法?

  • 26.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市对中学生课余生活进行调查发现,青少年课余经常的活动依次为:做作业或复习功课63%;看电视、上网、玩游戏等23.7%;逛街、聊天等6.3%;参加课外兴趣班的只有7%左右,差异非常显著。随着课业的增加及年级的增长,很多青少年通过玩网络游戏以求发泄不良情绪和学习压力。

    材料二:截至2014年12月,据《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77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总数的79.6%.通过网络,青少年学生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了解社会,获得信息等。但也有一些青少年由于长期沉湎于网上不良信息、网络游戏,有书不读,有学不上,荒废了青春,迷失了人生,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1. (1) 为丰富课余生活,中学生可以培养哪些兴趣爱好?(至少两例)请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好处?

    2. (2) 结合材料二谈谈,沉湎网络游戏、不良信息,会有怎样的危害?

    3. (3)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学生应该怎样培养生活情趣?

  • 2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城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对在押的未成年犯进行了调查统计,以下是部分调查数据:

    材料一:从现有的不良行为看,经常吸烟者占69.7%,经常喝酒的占60.06%,有打架行为的占57.58%,有旷课行为的占49.86%,经常光顾网吧的占44.9%,由赌博行为的占44.08%,上课携带管制刀具的占41.6%,看过黄色书籍和淫秽音像制品的占31.96%。

    材料二:从犯罪类型看,抢劫罪居于首位,占51.79%;其次是强奸罪,占19.01%;此外还有故意杀人、敲诈勒索、绑架等罪名。

    1. (1) 材料一,二中属于什么行为?这两种行为之间有什么联系?

    2. (2)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应得到哪些启示?

    3. (3) 结合材料一,从抵制不良诱惑的角度,给成长中的未成年人提合理化建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