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5-2016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物理...

更新时间:2017-01-20 浏览次数:1152 类型:期末考试
一、<b >单项选择题</b>
  • 1. (2017八下·威海期中) 如图,分别用大小相等的力拉和压同一弹簧.该实验表明,弹簧受力产生的效果与力的(   )

    A . 大小有关 B . 作用点有关 C . 方向有关 D . 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有关
  • 2. 下列关于惯性说法正确的是(   )
    A . 静止在草坪上的足球没有惯性 B . 高速公路汽车限速是为了安全,因为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C . 歼击机投入战斗前要抛掉副油箱,这是为了增大惯性 D . 百米赛跑的运动员撞线后还要抛出去一段距离,是由于运动员具有惯性无法立即停下
  • 3. (2017八下·鄂托克旗期末) 中国跳水队被人们称为“梦之队”,如图所示是跳水运动员跳水时的情景.运动员在离开跳板落入水的过程中(不计空气的阻力)(   )

    A . 运动员的动能一直增大,机械能不变 B . 运动员的重力势能一直减小,机械能不变 C . 运动员的动能先减小后增大,机械能不变 D . 运动员的重力势能先减小后增大,机械能不变
  • 4. 如图所示,教室里悬挂着的吊灯处于静止状态,吊灯所受重力的平衡力是(   )

    A . 悬绳对吊灯的拉力 B . 天花板对悬绳的拉力 C . 吊灯对悬绳的拉力 D . 悬绳对天花板的拉力
  • 5. 把体积为2×103m3、重为12N的物块放入水中,当它静止时所处的状态及受到的浮力大小分别为(g取10N/kg)(   )
    A . 漂浮,F=20N B . 漂浮,F=12N C . 沉底,F=20N D . 沉底,F=12N
  • 6. (2017八下·东台期中) 日常生活中,摩擦有利也有弊.图中属于有害摩擦并需要减小的(   )
    A . 叉提蛋糕时,叉与蛋糕间的摩擦 B . 手拿起杯子时,手与杯子间的摩擦 C . 人爬杆时,人与杆的摩擦 D . 轴转动时,钢珠与轴承之间的摩擦
  • 7. 如图所示,下列器件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
    A . 坩埚钳 B .   镊子 C .  筷子 D .    剪刀
二、<b >填空题</b>
  • 8. 如图中所测物体的重力是 N,它的质量为 kg.(取g=10N/kg)

  • 9. “蹦床”是马戏团表面时常有的节目(如图所示),演员的精彩表演也跟我们学过的力学知识有关.例如,当演员用力向下蹬床面时,床面会向下凹陷,表明力能使物体的发生改变,同时演员自己会向上弹起,说明了物体间

  • 10. 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是,1标准大气压数值大约为 Pa.
  • 11. 用刀切菜时,刀炖了,切不动,可以用力切,这是利用增大压力的方法来压强;或者在磨刀石上磨一磨,就容易切东西了,这是利用的方法来增大压强.
  • 12. 如图所示是一辆不慎驶入水中汽车的车门,随着水位升高,车门上A处受到水的压强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车门在水下部分的面积为0.8m2 , 收到水的平均压强为5×103Pa,此时车门所受水的压力为 N.

  • 13. 重力为500N的物体,在200N的推力作用下,沿水平桌面作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 N,若该物体运动速度增大一些,但仍作匀速直线匀速,这时摩擦力.(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14. 如图所示,已知物体A和动滑轮的总重为200N,当物体A匀速上升高度为1m时,绳子移动的距离为 m,人对绳子的拉力为 N.(绳子与滑轮的摩擦力、空气阻力忽略不计).

  • 15. 如图中的两个容器中盛有同种相同质量的液体,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分别为P1、P2 , 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力分别为F1、F2 , 则P1P2 , F1F2(填“>”、“<”“=”).

  • 16. 建筑工地上,起重机将1000N的重物竖直向上匀速提升10m后,又将重物水平移动了5m,在整个过程中,物体向上运动时,拉力做功 J;当物体水平移动时,拉力做功 J.
  • 17. 说明下列各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机械能:
    1. (1) 被拉长的橡皮筋具有
    2. (2) 在水平轨道上行驶的火车具有
  • 18. 将重为2N的木块放入烧杯中,木块在水面静止时所受浮力的大小为 N,浮力的方向
三、<b >作图题</b>
  • 19. 根据题意作图
    1. (1) 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不动,请在图1中作出该木块所受的重力和支持力的示意图.(两个力的作用点都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2. (2) 如图2所示为工人用一铁棒撬一块大石头的简图,如果工人在铁棒的末端A处施加一竖直向下的力F1 , 请在图中画出动力F1和动力臂L1的示意图.

    3. (3) 请在如图3中用笔画线,画出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最省力的绕法.

四、<b >实验题</b>
  • 20. 如图是“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甲图所示,将小桌放在海绵上;乙图所示,在小桌上放一个砝码;丙图所示,把小桌翻过来,桌面朝下,并在它上面放一个砝码.

    1. (1) 比较两图可知,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 (2) 比较乙丙两图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 (3) 此实验中运用到的主要探究方法是
    4. (4) 小红想将图丁与乙图比较压力大小对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她的思路正确吗?

      为什么?

    5. (5) 小明把两支同样的粉笔竖直放置在坚硬的水平桌面上,粉笔两头横截面积不同,其中一支正放,一支倒放(如图戊所示),发现桌面均无明显的形变,于是得出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的结论.他的看法(填“正确”或“不正确”).因为
  • 21. 如图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的若干操作,根据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若选用操作①、②和③,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的关系.
    2. (2) 从操作③和④可知,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有关.
    3. (3) 由操作可知,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大小为 N.
  • 22. 如图所示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示意图,该实验让不同钢球A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滚下,再让同一钢球A从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滚下,分别撞击木块B,使B移动一段距离S.

    1. (1) 该实验要探究的是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的关系.
    2. (2) 该实验物体的动能是指物体(填“A或B”)的动能.
    3. (3) 该实验物体动能的大小是通过来反映的.
    4. (4) 该实验让不同钢球从同一斜面的高度由静止滚下,是为了使钢球滚到斜面底端时具有相同的,这是为了研究物体动能与物体的关系.
    5. (5) 该实验让同一钢球A从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滚下,这是为了研究物体动能与物体的关系.
五、<b >计算题</b>
  • 23. 有一圆柱形铁块,重7.8N,底面积为0.02m2 , 体积为1.0×104m3 . 求:
    1. (1) 把铁块放在水平地面上,它对地面的压强;
    2. (2) 把它浸没在水里,它受到的浮力.(g=10N/kg,ρ=103kg/m3
  • 24. 滑轮组在建筑中应用广泛,如图所示为建筑工人自制的滑轮组.某工人用此滑轮组将质量为90kg的重物提高5m,所用的拉力是600N.求:(g=10N/kg)

    1. (1) 该重物受到的重力;
    2. (2) 工人通过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
    3. (3) 工人做的总功;
    4. (4)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六、<b >综合能力题</b>
  • 25. 请对下列事例分别写出各自包含的物理知识:
    1. (1) 例:游泳时人向后划水,人就前进
    2. (2) 书包带做得较宽
    3. (3) 矿泉水瓶盖刻有花纹
    4. (4) 汽车刹车时,乘客会往前倾
    5. (5) 不小心踩到乒乓球,乒乓球扁了
  • 26. 小刚和小明等同学一起做“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
    1. (1) 小刚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的左端上翘.此时,他应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 (2) 如图甲所示,若每个钩码重0.5N,且杠杆上每路相等,小明在杠杆左端图示位置处挂上3个钩码,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他在图中A处施加一个方向向上的力F1 , 此力大小至少为 N.

    3. (3) 实验中,小刚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这样做的好处是:
    4. (4) 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
  • 27. 小明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在水平面上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进行如下操作:

    a、如图甲,将毛巾铺在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b、如图乙,取下毛巾,将棉布铺在斜面和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c、如图丙,取下棉布,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请针对以上操作回答下列问题:

    1. (1) 以上操作中错误的一次是(选填“a”、“b”或“c”).
    2. (2) 对比两次正确实验操作能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通过的距离越
    3. (3) 纠正错误后,多次实验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推测:在水平面上滑行的小车,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做运动.
    4. (4) 为了得出科学结论,进行三次正确实验,小车每次都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自由下滑,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自由下滑,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到达底端水平面时
    5. (5) 李华同学通过上面的探究学习,思考了一个问题:当自己荡秋千运动到右侧最高点(速度为零)时,如果在这一瞬间自己受到的力全部消失,自己将会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呢?她做出了以下猜想,你认为图2中准确的是.(图中的黑点表示李华同学)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