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6-2017学年度初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模拟卷Ⅴ

更新时间:2017-02-05 浏览次数:938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面各组词语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灭(qiān)      晓(fú)         退( kuì)          ( xù) 说 B . (xiá )      荒(miào)      寒( jìn)          (pò) 击炮 C . 歪(zè)        绥(jìn)        震(shǔn)          见(biē) D . (è)         箱(qiè)        杀(lù)           物(zāng)
  • 2. 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A . 柔躏  振振有词  修茸  获益菲浅 B . 陡俏  锐不可挡  豁亮  不能自己 C . 恍惚  振耳欲聋  竹蔑  坚韧不拔 D . 墙隅  有条不紊  迸裂  高吭一曲
  • 3. 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中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嶙峋:枯瘦的样子 B . 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C . 发高烧和打寒噤的时候,孩子们也没停下来。寒噤:因害怕而哆嗦。 D . 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 4.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张岱以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西湖雪后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B .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题目形象别致引人入胜,各种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C . 《芦花荡》(孙犁)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老头子”,他是一位老当益壮、智勇双全、爱憎分明、十全十美的老英雄。 D . 《老王》(杨绛)一文通过写作者与老王的交往,放映了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以及他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 5. 下面各句中,加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大凡到过岳阳楼的诗文家都曾留下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至今还被人们广为传颂。 B . 学完《核舟记》后,明代王叔远雕刻在核舟上的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就会浮现在我们眼前。 C . 这么好的天气去秋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D . 老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许多道理,列举了大量名人的事例。
  • 6.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六一”节,许多年轻人因为已经长大,也玩起了滚铁环等传统游戏,以此怀念童年。 B . 深深眷恋家乡南京的朱先生,在网上听到歌曲《锦上南京》,留下了亲切美好的印象。 C .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公益大型活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各界知名爱心人士出席仪式。 D . 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清除不健康信息已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二、语言表达
  • 7. 概括下面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近日,龙门古镇文化礼堂里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100多名外国小朋友。他们来到古镇体验农耕生活,参加古镇寻宝、定向运动等各项活动,学习穿球拍、学写毛笔字,还在民间艺人的指导下学习剪纸技艺,体验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在古色古香的文化礼堂里,富阳市非遗传承人郎苏华老师给孩子们上起了文化课,详细介绍了剪纸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技艺,并向大家展示了她的剪纸作品。郎老师的作品吸收了民间剪纸的特色,又融入了现代美术观念,采用黑白红三色,并充分运用夸张、变形、复合、装饰等手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独具古典风味,令在场的外国小朋友赞叹不已。在郎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纷纷学了起来,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兴奋地表示,此次 龙门之行不仅看到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古建筑群,更体验了中国农村的生活和民间传统技艺,真是不虚此行。

三、名著导读
  • 8. 名著阅读。

    1. (1) 学习名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制作阅读卡片

      作者:         国别:   

      主题或主要内容:

    2. (2) 讲述其中情节故事并写出该情节给你的体验或感悟。

      情节:

      体验或感悟:

四、默写
  • 9. 按要求默写诗文名句。

    ,江入大荒流。

    ②登临吴蜀横分地,

    ?烟波江上使人愁。

    ④霜落熊升树,

    ⑤晴空一鹤排云上,

    ⑥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⑦庭下如积水空明,

    ⑧人说“近墨者黑”,但“近墨者未必黑”,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

五、文言文阅读
  • 10.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回答问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 (1) 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字的意思。

      沿溯阻绝。           沿:

      乘奔御风           虽:

      ③以也。             疾: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见。 悉: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3. (3) 【甲】【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4. (4) 【甲】【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现代文阅读
  • 11.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以下各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的主要内容。

    2. (2) 父亲买橘子是很艰难的,回来时却“心里很轻松似的”是否矛盾?为什么?

    3. (3) “我赶紧拭干了泪”“我赶紧去搀他”两句中的“赶紧”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活动?

    4. (4) 请从内容和结构角度说说最后一句“我的眼泪又来了”中的“又”字用得为什么好?

    5. (5) 阅读下面一段话,再结合文段,请你说说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 1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饮茶始于何时

    陈 雍

          ①俗话说,“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就像柴米油盐一样不可或缺。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饮茶,这个问题现下学术界还没有定论。

          ②20世纪末,考古工作者在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T0411号探方第8层里发现一个小陶釜,出土时釜内盛有一束整齐的植物茎叶,长约5至8厘米,共有三十多根,像是被煮软的样子。陶釜外面有烟熏火燎的痕迹,表明经过火烧。考古工作者把这束茎叶送到浙江省药品检验所和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做鉴定及切片检测,鉴定检测结果只能确定是植物茎叶,但不能确定具体属种,也就是说,无法判定釜内到底是什么植物。在跨湖桥考古报告里,这件盛有植物的陶釜被称为“中药罐”。后来有人提出这件“中药罐”应当是“茶釜”,而且是原始煮茶遗迹,进而提出饮茶始于8000年前的杭州湾地区。再后来,跨湖桥遗址的这件陶釜成了卖茶叶广告的招牌。我们从这个过程不难看出,饮茶始于新石器时代的说法目前仍难让人信服。

          ③宋朝张淏《云谷杂记》说:“饮茶不知起于何时,自魏晋以来有之。但当时虽知饮茶,未若后世之盛也。”《世说新语·纰漏》载:“任育长年少时,甚有令名。武帝崩,选百二十挽郎,一时之秀彦,育长亦在其中……王丞相请先度时贤共至石头迎之,犹作畴日相待,一见便觉有异。坐席竟,下饮,便问人云:‘此为茶,为茗?’”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晋代人已能够懂得茶与茗的区别,可见张淏的说法是可信的。

          ④张华《博物志》云:“饮真茶,令人少眠。”有学者依据《广博物志》“茶,古不闻食者,晋宋以降,吴人采叶煮之,名为茗粥”的记载,认为《博物志》的“真茶”应当是“羹茶”,“真”和“羹”字形相近而讹。但也有学者认为,古代原本有真茶。另外,《尔雅·释木》载:“槚,苦荼。”郭璞注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张华、郭璞都是晋朝人,根据他俩的说法可以知道,晋朝时把茶作为羹饮。用茶做的羹饮,类似今天吃饭时喝的菜汤,里面要放作料。陆羽《茶经》对此批评说:“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⑤有的学者根据《尔雅》“苦荼”的记载,推论饮茶始于先秦。《尔雅》记载的只是植物名称,并没有说明这种植物的用途,所以也不能就此说先秦时期人们已经饮茶。古代文献中关于两汉三国时期的饮茶有零星的记载,学者们更是对考古上的发现寄予希望。

          ⑥唐朝以前,羹茶还没有脱离食品的范畴,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饮品。到唐朝时,茶才成为百姓生活中的饮品。那时饮茶,用制成的茶饼碾成茶末,放到煮沸的水里,不停地搅动,之后再倒进碗里饮用。宋元时期,流行把茶末放进茶盏,然后再用沸水冲茶末,以激起泡沫。元末明初,用茶末冲茶的方法发生了变革,茶碗里不再是碾压的茶末,而是一片片茶叶,这种冲泡散茶的方法一直延续到今天。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进入明朝以后,为了更好地适应冲泡散茶,宜兴紫砂壶应运而生,于是赏壶品茗成为文人们的爱好。

    1. (1) 文章开头划线句子有哪些作用?试分点作答

    2. (2) 对于“饮茶始于什么时期”,学者给出了四种猜测,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学者的推测

      证 据



      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T0411号

      出土“小陶釜”可能是“茶釜”。



      宋朝张淏《云谷杂记》说:“饮茶

      不知起于何时,自魏晋以来有之”。


      饮茶始于先秦

      有的学者根据《尔雅》“苦茶”

      的记载推论。



      饮茶始于唐朝




    3. (3) 文章第②段中加横线的“这个过程”指什么?为什么文中说它仍不能令人信服?

    4. (4)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真正意义上”能否去掉,为什么?

    5. (5) 把握文章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T0411号出土的“茶釜”,证明了饮茶始于8000年前的杭州湾地区。

      ②根据宋朝张淏《云谷杂记》,晋代人以能够懂得茶与茗的区别。

      ③陆羽在《茶经》里批评的“羹茶”,类似今天吃饭时喝的菜汤,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茶。

七、作文
  • 13. (2015八上·鄱阳期末) 写作:

            书包里有褶皱的书本,崭新的文具;书包里有妈妈亲手装的水果盒,有我偷偷放进去的漫画书……

            一笔一纸勾起儿时的记忆,一字一句唤出青春的希望。孩童的懵懂、少年的青涩,父母的期望、老师的教诲,都在书包里汇集,积聚,交织!

            请以“书包里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